天河区某网红餐饮品牌曾月耗5万做关键词推广,账面显示日均点击超200次,实际到店转化仅3人。这个惨痛教训揭示:90%的企业正在用错误指标评估推广效果。本文将用广州本地真实数据,拆解真正决定续费与否的生死线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指标1:抵达成本(CRA)——比点击单价更致命
番禺某五金厂曾为"广州螺丝批发"的2.8元点击单价沾沾自喜,直到财务核算发现:
- 平均30次点击才有1人致电
- 每通电话成本实际84元
- 最终成交成本高达420元/单
抵达成本计算公式:
(总消费金额 ÷ 有效对话量)= 真实获客成本
荔湾某财税公司设置预警线:当CRA超过280元时立即暂停投放。这个简单操作帮其淘汰了62%的垃圾词,年度节省无效消耗17万元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指标2:有效对话率——穿透虚假繁荣的照妖镜
白云区某装修公司的血泪账本:
- 日均对话28次看似可观
- 实际有效对话(超过45秒)仅3.2次
- 客服记录的"需要报价"有79%是同行探底
真实有效性判断标准:
- 对话时长>30秒
- 包含具体需求描述(如"天河区90平旧房改造")
- 产生后续动作(加微信/预约到店)
海珠某宠物医院发明"三问验证法":在对话中埋入"宠物品种""症状持续时间""是否在本院半径5公里"三个问题,过滤掉85%的无效咨询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指标3:时段衰减比——揭开服务商的数据化妆术
越秀区某教育机构发现:服务商汇报的"黄金时段转化率"存在巨大漏洞:
- 上午10点点击成本18元,转化率12%
- 晚8点成本9元,转化率却达23%
- 凌晨点击量占22%,但转化量为零
健康账户的时段衰减规律:
- 工作日转化量应占全周的65%-75%
- 节假日点击量上涨但转化率下降属正常
- 夜间(22:00-6:00)消费占比不应超15%
南沙某物流公司用"时段分层管理法"重整预算:
- 将19-21点设为3倍溢价时段
- 凌晨时段消费限制在总预算8%以内
- 周六日单独建立"家庭决策"词包
调整后月度有效对话量提升210%,而总消费仅增加17%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独家数据预警
广州商务局最新监测显示:2023年全市企业推广账户中,38%存在"僵尸时段消耗"——即在工作日工作时间产生大量无效点击。这些点击往往集中在10:00-11:30和15:00-16:30两个时段,疑似竞争对手的恶意操作。
某代运营公司内部流出的《异常数据对照表》揭示:
- 正常账户的移动端对话占比应>68%
- 健康账户的首次对话时长中位数是47秒
- 制造业的合理抵达成本应在120-180元区间
当你在琶洲参加行业交流会时,不妨问问同行:"贵司推广账户的夜间消费占比是多少?"这个简单问题就能试出对方是真懂行还是假把式。
天河科技园某企业主发明了"咖啡成本对比法":将每次有效对话成本折算成星巴克杯数,当获取1个客户需要消耗12杯美式咖啡的资金时,立即启动投放策略调整。这种具象化的评估方式,正在广州创业圈快速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