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小众旅游网站必须做品牌?
传统旅游平台靠价格战抢市场,但小众玩家想活下去必须回答一个问题:用户为什么不去携程飞猪,而要选你? 答案就是——用差异化品牌建立“非你不可”的认知。下面3个案例告诉你如何做到。
案例一:遇·岛——把冷门海岛变成独家资产
核心问题:如何让用户为“没听过的地方”买单?
遇·岛的策略是:用极致稀缺性制造品牌溢价。他们专攻东南亚2000多个未被开发的海岛,比如只有当地渔民才知道的浮潜秘境。具体操作:
- 产品设计:每个海岛只开发1条独家路线,包含“包船出海+原住民向导+私密沙滩野餐”等组合服务
- 内容包装:拍摄《冷门海岛生存指南》系列纪录片,展示如何避开游客潮、体验真实渔村生活
- 用户筛选:设置5999元起的价格门槛,用付费会员制过滤掉价格敏感群体
个人观点:遇·岛的成功证明——小众旅游的核心不是“便宜”,而是“用专业度降低决策风险”。当你能带用户去百度搜不到的地方,品牌护城河就形成了。
案例二:呆呆岛——用活动聚合重构景区价值
核心问题:网红景点如何避免昙花一现?
海南呆呆岛给出的答案是:让用户从“打卡者”变成“共建者”:
- 品牌活动固化:每年举办创意发呆大赛,参赛者需在岛上完成24小时断网挑战,产出内容二次传播
- 场景跨界融合:把30亩椰林改造成“商拍基地”,吸引汽车品牌、综艺剧组付费使用场地
- 动态标签迭代:从最初的“拍照圣地”升级为“疗愈文化目的地”,推出禅修课程、星空冥想服务
关键启示:小众旅游网站可以借鉴其“活动即内容,场景即产品”的逻辑。比如针对徒步爱好者推出“山野盲盒路线”——用户付费后才知道具体目的地,但确保每条路线都有专业领队+独家体验。
案例三:享梦游——用社交裂变撬动年轻人
核心问题:Z世代需要怎样的旅游品牌?
这个90后创立的品牌,用三招俘获300万年轻用户:
- 人设化服务:培养“种草官”团队,每个旅行顾问都是小红书万粉博主,分享真实旅行vlog
- 游戏化裂变:开发“旅行成就系统”,用户完成5次露营打卡可解锁“荒野生存达人”勋章,享专属优惠
- 反向定制逻辑:根据抖音热点数据快速开发产品,如《狂飙》热播时48小时内上线“江门旧厂街怀旧路线”
个人洞察:他们的模式揭示了一个趋势——旅游网站正在从工具平台变为“兴趣社交入口”。今年有37%的95后表示,会因为社群里的旅行搭子而选择某个平台(数据来源:2025中国青年旅行***)。
未来三大破局方向(个人预测)
- AI导游养成计划:让用户训练专属AI旅行助手,记录偏好后自动推荐冷门路线
- 在地文化入股:与少数民族村落合作,用户预订旅游产品即获得“文化股东”身份,享受长期分红
- 情绪价值定价:针对“逃避周一”“分手疗愈”等场景设计产品,价格比常规路线高30%-50%
最后提醒:差异化不是自嗨,要像遇·岛验证海岛承载量、呆呆岛监测舆情数据那样,用数据证明你的“不同”能带来真金白银。当你的复购率超过行业均值2倍时,品牌才算真正立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