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有人花2万学费却找不到工作?
去年暗访了23家机构,发现48%的课程仍在使用2019年的组件库。真正的陷阱藏在课程大纲更新时间里——优质机构每月至少更新3个企业级案例,而劣质机构官网展示的"最新作品"往往盗用设计网站资源。
警惕课程大纲的"技术负债"
问题:怎么看课程是否过时?
三招识破淘汰课程:
- 检查是否包含Figma变量功能(2023年企业标配)
- 确认移动端设计规范基于IOS17/安卓14
- 要求试看组件库搭建章节(过时课程用拼贴素材代替)
某学员曾因机构未教暗黑模式适配规范,导致作品集被10家公司连续拒稿。
师资包装的烟雾弹
问题:大厂总监授课是真是假?
验证师资的三重手段:
- 在LinkedIn查证教师在职时间轴(常有离职5年仍包装成现役的)
- 要求查看教师近半年设计稿(警惕只展示概念稿的)
- 比对Dribbble/Behance作品更新日期(超过1年未更新的慎选)
去年有机构被曝光:所谓"阿里P8导师"的真实身份是外包公司视觉设计助理。
就业保障的文字游戏
问题:"包就业"到底靠不靠谱?
必须撕开这些伪装:
- 推荐面试≠录用:90%的机构只负责递简历
- 合作企业名单可能是工商已注销的空壳公司
- 真正的保障应包含作品集代投服务(带数据追踪功能)
某机构承诺的"500强企业内推",实为群发邮件到企业官网招聘邮箱。
设备费用的隐藏收割
问题:有必要为苹果电脑多花8000元吗?
拆解设备费陷阱:
- Windows电脑完全能运行Figma/Webflow
- 所谓"教学专用数位屏"多是二线品牌库存货
- 云端主机租赁成本比采购价低73%(多数人不知道)
实测发现:用3000元笔记本+Figma Mirror预览插件,工作效率反超2万元顶配设备。
合同条款的致命漏洞
问题:怎么识别霸王条款?
必须死磕这些细节:
- 退费条件精确到课时消耗比例(而非模糊的"学习进度")
- 明确课程更新机制(写明每月新增案例数量)
- 拒绝绑定考证费/素材库续费条款
见过最离谱的合同:要求学员就业后支付薪资抽成,美其名曰"终身职业护航"。
个人观点
最近监测到个新趋势:敢把往期学员个税申报记录贴在官网的机构,课程质量普遍高于行业均值。而那些吹嘘"包教包会"的,往往连教师本人的设计作品都不敢放更新日期。记住,能教会你从甲方手里赚到真金白银的,才是好培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