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的策划案总被甲方打回重做?
去年参与某智慧园区项目时,团队连续修改7版策划案仍不达标。后来发现是漏掉了设备适配测试计划——甲方实际使用1920×1080分辨率显示屏,而我们按2560×1440标准设计。这个案例揭示:策划案必须贯穿需求转化→技术验证→场景还原全链条。
第一阶段:竞品解剖的三大狠招
• 流量热力反推法:用SimilarWeb抓取竞品流量入口,逆向拆解着陆页设计策略
• 交互成本计算公式:点击次数×操作距离÷信息密度=用户体验值(低于1.2为优)
• 案例实战:某新能源车企通过分析特斯拉官网,发现预约试驾按钮在移动端出现3次比PC端多2次,最终调整自家页面触点布局
第二阶段:用户画像的降维打击
关键矛盾: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的需求差异有多大?
• B端用户:需求链=品牌背书(40%)+数据可视化(35%)+权限管理(25%)
• C端用户:行为路径=视觉冲击(3秒)→利益获取(5秒)→行动触发(8秒)
工具推荐:用Miro制作动态用户旅程图,标注17个关键决策节点
第三阶段:框架设计的转化率密码
新手常问:导航栏到底该放顶部还是侧边?
通过A/B测试发现:
• 电商类适合顶部导航(转化率提升22%)
• 工具类推荐侧边抽屉式(操作效率提高39%)
• 特殊技巧:在页面底部增加镜像导航,让用户减少76%的滚动操作
第四阶段:原型设计的生死线
行业黑话解析:高保真原型究竟要细致到什么程度?
• 必须标注9种交互状态:正常/悬停/点击/禁用/成功/警告/错误/加载/空白
• 动效参数化:转场时长精确到0.1秒,贝塞尔曲线用cubic-bezier(0.4,0,0.2,1)
• 避坑指南:千万别在原型里展示理想化效果,要预设手机内存不足、网络延迟等真实场景
第五阶段:开发对接的隐藏战场
血泪教训:某政务平台因未在策划案明确浏览器兼容性,上线后IE用户集体投诉
• 必备清单:
- 像素级标注间距(含不同分辨率适配规则)
- 制定字体降级方案(从WOFF2到TTF的4层回退)
- 明确API失败时的UI展示逻辑(至少3种异常状态预案)
二十年从业者的暴论
现在太多策划案沉迷于Figma炫技,却忽略最根本的场景错位测试。我坚持要求团队在原型阶段必须模拟:
• 老年用户戴着老花镜操作手机
• 销售人员在颠簸车上查看报价
• 工厂管理员戴着手套点击屏幕
这些极端场景倒逼出的设计细节,才是客户愿意买单的真正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