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60%企业资质审查都做错了?
上个月帮某机械厂做服务商背调时,发现对方提供的Google合作伙伴证书PS了有效期。真正有效的资质要满足三点:认证编号能在谷歌官网查询+授权范围包含Search Ads+证书有效期在2024年后。记住:假代理商会让企业年损失超23万广告费。
案例分析的三个死亡陷阱
• 虚假地域数据:某卫浴企业案例中的"德国客户",实为服务商用VPN伪造的假流量
• 偷换时间概念:把3年累计询盘量包装成月度数据
• 隐藏成本陷阱:某案例展示的ROI 1:8未计入2.8万/月的账户管理费
验证方法:要求查看带时间戳的Google Ads后台截图+视频连线海外客户仓库
资质审查四步绝杀
- 查认证:登陆谷歌合作伙伴页面,输入公司英文名核对
- 盯团队:要求提供优化师的GCP认证编号(有效期仅1年)
- 验设备:突击检查服务商办公室,确认有专用海外服务器
- 测响应:故意在凌晨2点发技术问题,真团队15分钟内必回
被忽视的案例细节
研究38份成功案例后发现:
• 优秀案例必含广告强度(Impression Share)数据
• 必须展示否定关键词添加记录(每月至少更新200个)
• 应提供同行点击占比报告(正常值应低于12%)
某灯具企业主透露:坚持查看每日搜索词报告后,屏蔽了"free sample"等无效词,单月节省4.7万点击费。
合同里吃人的四个字
发现佛山17%的服务合同埋着这些炸弹条款:
• "战略合作费"(实为变相抽成)
• "效果达标"(未明确计算方式)
• "数据脱敏"(剥夺企业查看原始数据权)
• "优先续约"(自动扣款续费)
最新行业调研显示:敢让客户随时登录Ads后台的服务商,续费率比同行高189%。这印证了我的判断——真正的强者从不怕透明,那些藏着掖着的公司,多半在准备割韭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