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90%的旅游网站烧钱不讨好?
从业8年观察发现,多数平台在品牌定位阶段就踩了三个坑:跟风**头部平台模式、盲目投放高价广告、缺乏用户行为数据支撑。最近接触的某定制游平台,初期每月烧20万广告费却只有0.3%转化率,验证了错误定位的代价。
Step1:用工具挖出真实需求
打开百度统计的「搜索词报告」,把行业通用词「国内游」细分为「带父母旅游」「小众冷门景点」「免签海岛游」等长尾词。某亲子游平台通过这个步骤,将获客成本从120元/人降到68元,秘诀在于:
- 抓取竞品差评:在应用商店筛选1-3星评价,提炼出「行程太赶」「隐形消费多」等痛点
- 制作需求矩阵图:横轴填价格敏感度,纵轴填服务类型,找到空白象限
Step2:视觉锤+语言钉锁定记忆点
云南某地接社的实战案例值得参考——当所有平台都在推「纯玩无购物」,他们用三组数据重构定位:
- 服务细节可视化:接送机误差≤8分钟(对比行业平均25分钟)
- 价格透明化:酒店价差补偿200%政策(签约合作酒店实时比价)
- 承诺具象化:导游迟到1分钟赔10元(通过GPS定位自动触发)
关键提示:定位语要能用5岁孩子能懂的话说清楚,比如「像点外卖一样订行程」比「智能旅游解决方案」有效10倍。
Step3:建立动态验证模型
制作「定位健康度检测表」,每周跟踪三个指标:
① 自然流量占比是否>35%
② 用户推荐率是否每周提升0.5%
③ 特色产品复购率是否达行业2倍
某高端游平台通过这个模型,三个月内将用户主动搜索品牌词的比例从12%提升到41%,秘诀在于把定位验证环节前置——在新线路开发阶段就让种子用户参与定价和行程设计。
避坑指南: 遇到「定位摇摆期」怎么办?
当平台同时出现两种矛盾数据(比如年轻用户增长但客单价下降),建议启动「双漏斗测试法」:
- A组维持现有定位,投放「大学生毕业旅行」内容
- B组尝试新定位,制作「银发族错峰游」专题
用两周时间观察两组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长和咨询转化率差值,差值>15%立即做战略调整。
某华东地接社最新数据显示:精准定位的旅游平台用户留存率高出行业均值173%,而获客成本仅为泛流量平台的1/3。当你在后台看到「品牌词搜索量周环比增长」的曲线开始抬头,说明差异化优势正在成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