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年30%的企业建站预算打水漂?
我曾见过某餐饮品牌花8万元建站,结果发现连在线预约功能都要额外收费。更扎心的是,这家公司第二年倒闭了,网站成了“僵尸页面”。选择建站公司的本质是 用专业判断对冲信息差 ,记住这条公式: 靠谱公司=硬资质×真案例×透明服务 。
一、查根基:3类资质筛掉80%的坑
① 固定办公地址≠写字楼门牌号
要求视频连线查看实际办公场景,警惕用共享办公地址充门面的皮包公司。去年杭州某企业主被低价吸引签约,结果发现对方团队全是**学生,项目烂尾后连人都找不到。
② 双证验证法
- 基础证照:营业执照+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
- 进阶资质:高新技术企业认证/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(加分项)
某跨境电商业主因合作方无ICP许可证,网站上线3天就被关停。
③ 技术团队构成
要求提供技术人员的社保缴纳记录或劳动合同, 开发人员占比低于50%的公司慎选 。某教育机构合作建站公司业务员占比80%,导致需求传递失真,最终网站功能与合同相差40%。
二、验实力:案例审查的3层穿透法
第一层:看案例行业匹配度
别被“服务过世界500强”的话术迷惑,重点看是否有 同赛道项目经验 。某母婴品牌选错主打工业品设计的建站公司,最终官网转化率不足行业均值的1/3。
第二层:查案例真实度
- 要求提供客户官网链接而非截图
- 用站长工具查网站年龄(新注册域名冒充案例很常见)
去年曝光的某建站公司伪造案例,10个“合作客户”中有6个网站实际建成时间早于该公司成立日期。
第三层:测案例技术含金量
在手机端打开案例网站,检查三项硬指标:
- 首屏加载是否>3秒(超过直接淘汰)
- 按钮点击区域是否<40×40px(影响移动端体验)
- 表单提交后是否有自动跳转确认页(基础功能完整性)
三、剖服务:4个问题撕开报价迷雾
问题1:“贵司的服务器是自营还是代理?”
自建机房的公司运维能力更强,代理阿里云/腾讯云的需确认是否具备跨平台调试能力。某企业网站因合作方不熟悉AWS服务器配置,导致日均宕机2小时。
问题2:“能否提供功能清单与对应报价?”
警惕“全包价”“套餐价”话术,要求拆分:
- 页面设计费(元/页)
- 功能开发费(按接口数量计价)
- 运维服务明细(响应时效/备份频率)
某用户比价后发现,A公司报价单里的“智能客服系统”实际是嵌入第三方插件,成本比B公司自研方案贵3倍。
问题3:“网站交付后是否移交源代码?”
合同中必须写明 “全站源代码及数据库权限归属甲方” ,否则后期改版会被持续收割。某服装品牌因未约定源码归属,第二年改版被迫多付2倍费用。
问题4:“验收标准如何量化?”
签订合同时附加技术指标附件,例如:
- 手机端LCP(最大内容≤2.5秒
- 日均5000UV访问下CPU占用率≤60%
- 主流浏览器兼容性测试通过率100%
四、防变数:合同里的3条生死线
① 付款比例倒置陷阱
拒绝“预付80%”条款,争取 3331付款模式 :
30%预付款+30%原型确认后+30%上线测试+10%质保金
某制造业企业预付50%后,建站公司拖延半年未交付,**判决追款周期长达9个月。
② 隐形增项预警
用红笔圈出这些高危条款:
- “定制化设计需另付工时费”
- “第三方接口调用产生额外成本”
- “超出基础版功能的运维服务另行计费”
③ 违约成本对等
要求双方约定对等违约金,例如:
- 每延迟1天甲方获赔合同金额0.5%
- 功能缺失按该模块费用的200%赔偿
独家数据洞察
2025年网站建设市场调研显示:选择成立5年以上公司的企业, 项目烂尾率比新手公司低78% ;而要求源码归属权明确的甲方,三年内二次开发成本平均节省46%。记住,建站不是消费品采购,而是 用契约精神购买数字时代的生存门票 ——敢让你细看合同条款的公司,才值得托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