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发小开健身房,跟建站公司签合同时没注意细节,结果网站上线后发现手机端根本打不开会员系统。最后打官司花了五万,比建站费还贵——这事儿给我**的,今儿必须把合同里的门道说透。
场景一:交付时间扯皮怎么办?
合同里光写"30个工作日内完成"那是耍流氓!得明确三个关键节点:原型图确认截止日、初版测试日、最终验收日。海淀有家教育机构吃过亏,合同没写具体交付标准,尾款多付了3.8万才拿到后台权限。
场景二:功能不符找谁说理?
见过最坑的合同,把"在线支付功能"写成"具备交易能力"。结果开发方装了套十年前的老插件,连花呗都用不了。现在聪明人都要求附录功能清单,具体到按钮位置和响应速度。
场景三:版权**怎么防?
千万别信口头承诺"全部原创",去年朝阳**判了个案子:某公司网站字体侵权,建站公司甩锅说素材是客户提供的。现在规范合同都会写明:第6.2条明确素材版权归属及赔偿责任。
场景四:售后维护踢皮球?
把"一年免费维护"这种空话换成具体指标:7×24小时响应、BUG修复不超过48小时、每年至少两次功能升级。通州建材城老张就靠这招,把服务器宕机赔偿谈成每分钟赔200块。
场景五:中途加需求怎么算钱?
必须在合同里埋个"需求变更计价公式",比如新增页面按1500元/页计费,功能模块按人天结算。亦庄某科技公司吃过暗亏,改个颜色居然被收八千,就因合同没写死修改费标准。
干这行十年攒下的保命经验:合同付款比例一定按3:4:2:1来分(订金30%、原型确认付40、上线付20、质保期后付尾款10%)。最近帮连锁药店改合同,硬是把"含三次大改"写进附加条款,结果省了六万多的扯皮成本。记住,好合同不是用来打官司的,而是让双方根本不想撕破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