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的家具厂被某推广公司坑走12万推广费时,律师指着合同说:"这些条款打官司都赢不了"。现在我把这些教训转化为三条保命法则,特别是第三点,90%的老板第一次听说。
为什么签了合同还是被坑?
某餐饮老板花8万元签的"年度服务协议",实际藏着三个致命条款:
- 自动续约条款:服务到期前30天未书面终止自动续签
- 数据解释权条款:"有效流量"最终解释权归乙方所有
- 单方修改权条款:乙方可随时调整服务内容
我们后来重拟的合同明确要求:所有效果指标必须附带第三方监测代码,并且设置"提前7天单方面解约"的止损机制。
效果造假的五种隐身衣
这些数据包装术正在掏空你的预算:
- 僵尸流量伪装:用VPN切换IP制造虚假访问
- 咨询机器人:自动发送预设问题消耗服务次数
- 截图PS术:伪造后台数据报表
- 关键词堆砌:做没有商业价值的长尾词排名
- 刷量直播间:雇佣水军制造互动假象
上个月某同行发现推广公司用虚拟手机号注册了63%的"意向客户",我们现在的验证方法是:要求提供通话录音和完整聊天记录。
**取证的四件冷兵器
当发现被套路时,这些证据链能挽回损失:
- 全过程录屏:从后台数据导出到原始日志下载
- 通讯录取证:保存所有沟通记录的原始载体
- 资金流水标注:每笔转账备注具体服务项目
- 第三方见证:引入行业协会或监理机构
我的律师团队开发了一套电子证据固化系统,能自动抓取推广公司承诺与履约的差异点。上周刚用这个系统帮朋友追回7.8万元未履约款项。
当某推广公司炫耀他们"从未被投诉"时,我默默检索了裁判文书网——上面有他们3起败诉案件。最近发现的新套路是"流量对赌协议",表面给你保底承诺,实际在合同附件设置了无法达成的触发条件。记住:真正靠谱的公司,敢把服务器日志开放给你实时监控。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