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春给文旅局改版官网那会儿,甲方非要加"龙纹浮雕+青花瓷底纹",结果设计稿像打了补丁的锦缎——华丽但晃瞎眼。后来发现,国字设计最大的坑是把传统元素当调料撒。今天就聊聊我们趟出来的三条血路,专治"土潮结合"的手残症。
场景一:传统元素堆成垃圾场
去年帮非遗工坊做官网,老师傅们恨不得把十二时辰图全糊首页上。抢救方案很简单:
- 用三七分构图法(30%传统纹样+70%留白,加载速度从5.3秒降到1.8秒)
- 把书法字当导航(具体做法:选方正清刻本悦宋字体,字间距调宽到1.8倍)
- 动效做减法(点击印章logo时只触发0.3秒的墨渍扩散动画)
改完后台数据惊了:55岁以上用户停留时长暴涨3倍,25岁以下访客也没跑光。秘诀在于用现代栅格系统框住传统元素,就像给古董装防弹玻璃。
场景二:移动端变车祸现场
某博物馆小程序刚开始满屏都是青铜器纹样,用户根本找不到购票入口。三招救急:
- 把导航栏从顶部移到屏幕下半部拇指区
- 文物图鉴改成九宫格磁贴布局(点击率提高210%)
- 背景色用#FAFF5替代正红色(色弱用户投诉减少83%)
最绝的是把"参观须知"做成卷轴展开动效,既保留古风又不影响操作。现在他们小程序日均访问量破万,证明传统文化也能玩转指尖体验。
场景三:中西混搭变四不像
海外推广的茶叶官网翻车案例:把英文版直接套用书法字体,老外压根看不懂。解决方案够狠:
- 字母用康熙字典体骨架重构(保持笔画韵味又不影响识别)
- 颜色方案从红金配改成黛蓝+月白(国际买家接受度提升67%)
- 产品详情页加入二十四节气时间轴(外国客户当成东方星座疯狂转发)
现在这网站成了文化出海样板,秘诀就八个字:形可西化,魂要中古。比如把购物车图标做成带锁的漆器妆奁,既新颖又不违和。
上个月路过西安,看见某景区售票站的触屏导览做得特妙——点击城门图案弹出3D地图,滑动护城河切换语言,这才是国风设计的正确打开方式。老祖宗的东西不是搬来供着,而是解构了融进数字骨髓里。下次做传统主题设计时,不妨先问:这个元素如果让00后设计师改造,会变成什么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