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企业愿意用真金白银投票?
2024年包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.6%的亮眼数据背后,是344位企业家用430个问题的解决实效投出的信任票。通过持续28场政商恳谈早餐会,93.75%的企业诉求得到快速响应,这种"早餐会上提问题、三天之内见回音"的机制,让包钢与北方股份等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,年节省成本超1.2亿元。更关键的是,政府将企业难题转化为17项产业政策迭代,涵盖氢能发展11条、晶硅光伏7条等精准扶持措施。
审批效能如何跑出加速度?
"不见面审批"与"极速通道"双轨并行的改革彻底颠覆传统:
- 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从国家规定的20天压缩至2天,备案类项目实现即来即办
- 建设工程领域推行"容缺办理",85%高频事项可先开工后补材料
- 国际氢能冶金项目变更审批中,工作人员"一对一"帮办,申报周期缩短70%
2024年市发改委办结188个项目审批,100%按时办结率创历史新高,这种"审批等企业"的反向服务逻辑,让企业敢投快投。
订单资金双保障怎样实现?
"三在两找"行动构建起全周期护航体系:
- 找订单:建立稀土、新能源等产业链数据库,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华能、国电投采购体系,喜桂图发电项目释放建筑工程订单20亿元
- 找资金:创新"氢能重卡贷""信易贷"等产品,工商银行青山支行单季度发放普惠贷款2.4亿元
- 找服务:200名政策专员驻场政务大厅,解决技术认证等难题1.1万件
典型案例显示,参与该行动的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提升23%,融资成本下降35%。
土地瓶颈如何转化为发展空间?
"腾笼换鸟"与"创新供地"双突破:
- 盘活工业园区闲置土地4000余亩,新建包头首座"电力服务站"
- 创新"零散地块整合"模式,为氢能产业园腾挪用地3968亩
- 实施"草光互补"改革,批而未建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发
这种"向存量要增量"的智慧,让北方稀土等企业快速落地扩产,2024年促成17个重大项目落地,总投资351.78亿元。
法治环境怎样为企业兜底?
柔性执法与智慧监管重构政企关系:
- 推行67项"首违不罚"清单,2025年办理免罚案件1.05万件
- 东河司企通AI智能体上线半年处理咨询2300件,**率降45%
- 建立信用修复快速通道,企业修复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90天
某物流企业因轻微违规获智能整改方案,3天内完成合规改造并重获投标资格,印证了"惩戒有尺度、修复有温度"的治理哲学。
个人观点
当青山区商务局副局长深夜协调30亿元紧急放款,当"流动招商会议室"跨省为企业定制落地方案,这种"把企业需求当军令状"的执政态度,或许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具吸引力。数据显示,深度参与包头营商环境建设的企业,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达38%,远超全市平均水平。这揭示了一个硬道理: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治理能力的具象化,当政府服务比企业成长快半步,城市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磁场。包头用18.6%的固投增速证明,在中国经济版图上,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突围,正从这里找到新范式。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