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企业既缺订单又缺资金,政府该怎么做? 包头用"三在两找"行动给出新解法——聚焦在产企业、在建项目、在谈项目三类主体,政府主动出击帮企业找订单、找资金。这套组合拳背后,是营商环境从"保姆式服务"到"战略伙伴"的质变升级。
订单困局破解:政府当起"市场红娘"
"以前是求人找订单,现在是政府送订单上门" ,这是包头企业的最新体验。通过建立"蒙材蒙用""包材包用"机制,政府把本地企业产品纳入央企采购清单。例如东方日升公司获得0.7GW光伏组件订单,聚晟科技拿下43KW支架订单。
这种精准匹配源于两大创新:
- 动态更新的"企业需求清单"和"市场资源池"
- 专业团队研究产业链上下游,挖掘订单潜力
资金难题突围:金融活水精准滴灌
130亿融资需求如何快速对接? 包头财政局创新推出"聚众智 惠百企"行动,建立银企对接"直通车"。仅2024年12月就完成两轮对接,70余户企业获得110亿元融资意向,其中30亿元已实际投放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服务创新:
- 设立"724小时"企业服务专席,千名政策专员在线答疑
- 开发"蒙企通·包i企"平台,企业诉求100%按期答复
- 建立六省市服务工作站,拓展跨境融资渠道
服务理念升级: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出击
"三在两找"行动最颠覆性的改变 ,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。昆都仑区税务局智慧大厅的案例显示:工作人员会主动分析企业纳税数据,预判****需求,在问题发生前启动帮扶机制。
这种"预判式服务"体现在:
- 建立"一对一"企业包联制度,38家在产企业都有专属管家
- 对13个在建项目实行周调度,容缺审批办理20余件
- 为在谈项目提供全流程策划,2024年促成17个意向合作
制度保障创新: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
破除数据壁垒需要多大决心? 包头政务服务部门推动58个部门数据互通,创新"容缺前置办理"模式。典型案例中,某新材料公司仓储难题通过跨部门协同,3天内得到解决。
制度突破还包括:
- 制定277条营商环境改进举措,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
- 建立"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"的六种协调服务模式
- 实行营商环境问责机制,典型问题限期整改
成效数据说话:145%增长的背后
营商环境升级带来哪些实效? 2024年数据亮眼:
-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.6%,高于全国15.4个百分点
-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5家,增速达23%
- 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179个,协议投资600亿
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获得感:
- 158个企业诉求解决105个,办结率66%
- 政务服务时限压缩71.8%,好评率100%
- 涉外服务工作站促成多起国际商洽
为什么说2025年是关键转折? 随着GDP冲刺5000亿目标,包头将营商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愈发清晰。从"包你满意"到"包你放心",这座城市正用"政府跑腿代替企业求人"的新模式,重塑中国北方营商生态标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