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企业需要订单资金双保障?
在新能源、稀土材料等产业快速迭代的背景下,包头企业普遍面临订单波动大、融资周期长的双重压力。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保持16%的高速增长,但调研显示72%中小企业存在"有产能无订单、有订单缺资金"的困境。
"三在两找"行动的底层逻辑正是破解这一矛盾:通过政府搭建的订单撮合平台和金融输血通道,让企业同步获得市场与资本支撑。例如内蒙古诚扬新材料通过政府牵线,2024年斩获光伏管桩订单超3亿元,同时获得"绿电贷"专项融资5000万元。
订单从哪里找?三大路径解析
路径一:政企联动精准匹配
- 产业链对接:针对新能源重卡、稀土深加工等优势产业,建立"链长单位+链主企业"供需数据库。2025年已促成包钢与北方股份等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,年节省成本1.2亿元。
- 央企订单导入:通过"属地配套计划",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华能、国电投等采购体系。2024年仅喜桂图发电项目就释放建筑工程材料订单20亿元。
- 数字平台撮合:"蒙企通·包i企"新增"供需超市"板块,实现企业产品信息与采购需求智能匹配,上线3个月促成交易额超5亿元。
路径二:市场拓展创新模式
- 跨境电商破局:商务局组织二手车企业开展TikTok海外营销培训,开辟东南亚、中东出口新渠道。
- 以旧换新激活内需:同利家电通过政府指导的以旧换新套餐,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23%。
路径三:存量产能转化
建立729户规上企业动态监测机制,对产能闲置超过30%的企业启动"订单救援"。2024年通过该机制盘活工业产值47亿元。
资金难题如何系统性破解?
三级金融保障体系成型:
- 百亿信贷池:财政局联合13家银行建立"白名单"制度,2025年首批130亿元融资需求中,70户企业已获110亿元授信。专项产品如"氢能重卡贷"利率较基准下浮20%。
- 供应链金融创新:推广"稀土仓单质押"模式,北方稀土通过该模式获得流动性支持8亿元。
- 应急周转机制:设立2亿元过桥资金池,企业最高可申请3000万元、使用周期30天的短期周转。
典型案例:青山区国诚保安服务公司通过"信易贷"平台,3天内获得光大银行1000万元授信,解决工资发放与设备采购燃眉之急。
不参与"三在两找"会怎样?
调研显示,未接入该体系的企业面临三重风险:
- 订单流失:2024年未参与政企对接的企业,新能源领域订单获取量下降37%
- 融资成本攀升:自主融资利率普遍上浮30%-50%,且审批周期长达45天
- 政策红利错失:无法享受"容缺审批""税收奖补"等专项支持,项目投产周期延长60%
破局建议:立即登录"蒙企通·包i企"完成企业认证,加入产业链供需群组;预约驻场政策专员,制定个性化申报方案。
政企如何协同提升成功率?
企业行动清单:
- 每月参加1次产业链对接会,主动提交产能与产品参数
- 每季度更新"供需超市"企业档案,突出技术认证与产能优势
- 建立专职政策研究岗位,跟踪申报"专精特新"等资质
政府赋能举措:
- 200名政策专员提供"申报-审批-兑付"全流程陪跑
- 建立"问题收集-分级处理-效果评估"闭环机制,诉求响应时间压缩至72小时
- 开展"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",2025年计划组织跨境营销、合规管理培训48场
独家观察
包头正在重构政企关系的底层逻辑:从"管理者"转向"战略合伙人"。当青山区商务局副局长亲自带队为卓科智能对接包钢集团订单时,当财政局深夜召开银企对接会解决30亿元紧急放款时,这种"把企业难题当自家事"的态度,或许比任何政策条文都更具说服力。
数据显示,深度参与"三在两找"的企业,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达38%,远超全市平均水平。这印证了一个硬道理: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,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企业,终将获得穿越周期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