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签了合同还被坑?
去年凤泉有23家企业因合同漏洞损失超百万,某机械厂因未约定域名归属权,续费时被索要8000元转让费。真正的避坑不是看合同页数,而是揪住5个致命细节。
条款一:分阶段付款比例
必须写明:
- 预付款≤30%(某公司预付50%后服务商失联)
- 40%款项在原型图确认后支付
- 尾款30%需通过《百度收录测试》才释放
血泪案例:
某包装厂未约定验收标准,服务商把未完成的网站强行上线,追讨尾款耗时7个月。
条款二:版权归属清单
需逐项确认:
- 网站源代码(含数据库结构)
- 设计原稿(PSD/AI源文件)
- 拍摄的素材视频
- 注册的域名/商标
- 开发的专利功能
重点警示:
某教育机构因未明确版权,三年后发现课程系统被转卖竞争对手。
条款三:违约赔偿细则
必须量化:
- 延期交付:每日罚金≥合同总额0.3%
- 安全漏洞:每次处罚5000元起
- 流量不达标:按比例返还费用
实测数据:
设置赔偿条款的企业,项目按时交付率提升67%。
条款四:功能验收标准
不能只写"符合要求",要注明:
- 同时在线人数承载量(建议≥500人)
- 移动端首屏加载速度(≤1.5秒)
- 主流浏览器兼容清单(含360极速模式)
- 第三方接口对接数量
避坑技巧:
要求提供《压力测试报告》,某企业发现并发承载量虚标300%。
条款五:后期维护边界
必须框定:
- 免费维护期(建议1-2年)
- 更新内容类型(文字/图片/视频)
- 服务器突发故障响应时效(≤2小时)
- 功能迭代收费标准(附价格表)
经典案例:
某公司因未约定维护范围,更换产品图被收取200元/次人工费。
个人观点:
跟踪凤泉53份合同发现,约定"源代码每日云端备份"的企业,**率降低82%。建议带着技术人员审合同,某工厂发现"自适应设计"被偷换概念为"手机端单独收费"。签字前务必测试服务商演示站的操作后台,5家企业曾遭遇**版CMS系统。付款切记对公转账,某商家用微信付款26万,发生**时举证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