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浦东某医疗耗材公司吃过大亏——签了年费12万的SEO合同,结果核心词"手术缝合线"半年没进前50名。我们去救场时发现,合同里居然写着"提升关键词曝光度",却没约定具体词库和排名标准。现在这家公司学精了,合同附件足足28页,连百度阿拉丁展示位都写进条款。
场景一:关键词库的罗生门
杨浦区教育机构踩过的坑值得警惕:合同里写着"优化200个关键词",结果乙方专挑"上海补习班""寒假培训"这类大词,真实获客的长尾词一个不做。现在我们的标准合同必须包含:
① 核心词列表(不超过10个)
② 长尾词数量及挖掘规则
③ 竞品对标词库更新机制
有个狠招是要求乙方每月提供关键词难度系数变化表。虹口区某律师事务所靠这招识破外包公司摸鱼,发现承诺的"劳动法咨询"词库半年难度值没变化,直接终止合作追回全款。
场景二:技术优化的文字游戏
见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"全面优化网站代码",结果乙方只是给图片加了alt标签。现在正规合同必须明确:
- 删除重复代码的具体比例
- Schema结构化数据标记数量
- 移动端适配检测标准
宝山区电商公司的案例堪称教科书:合同要求首页加载速度≤1.5秒,并约定用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工具检测。结果乙方被迫重写CSS框架,网站跳出率从73%降到41%。
场景三:内容更新的质量陷阱
徐汇区家居品牌曾掉进"月更30篇"的坑——乙方用伪原创工具批量生产,导致网站被百度降权。现在我们的合同都写明:
① 原创度≥85%(用Copyleaks检测)
② 行业权威数据引用次数
③ 专业术语错误率<0.5%
松江区某制造企业更绝,要求每篇技术文档必须由工程师签字确认。结果乙方被迫高薪聘请行业专家撰稿,虽然成本翻倍,但询盘转化率提升了3倍。
场景四:数据监测的偷梁换柱
闵行区化妆品公司被坑得最惨——合同约定用百度统计,结果乙方把流量导到无关页面刷数据。现在标准合同必须包含:
- 监测工具限定为Google ****ytics+百度站长
- 禁止使用刷量软件条款
- 流量异常波动处理机制
青浦区机械设备厂老板发明了个狠招:要求访问IP必须包含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IP段。这招直接过滤掉75%的无效流量,让SEO效果评估回归真实商业价值。
场景五:知识产权的地雷阵
浦东软件公司的教训血淋淋——乙方用AI生成的行业报告,被原作者**索赔50万。现在我们的合同都写明:
① 原创内容版权归属甲方
② 字体/图片授权证书交付要求
③ 引用文献标注规范
嘉定区设计公司更谨慎,要求乙方提供每篇稿件的查重报告和创作过程截图。有次发现某篇技术文章居然截屏自知网论文,直接保留法律追诉权。
小编观点:见过最聪明的合同是静安区某律所定的——要求乙方SEO总监每月亲自参加甲方运营会议,现场演示优化进度。结果该网站"涉外婚姻诉讼"关键词半年冲到百度首位,连带线下咨询量涨了200%。记住,SEO合同不是法律文书,而是技术军令状,写得越像产品说明书,你的钱才花得越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