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长葛企业总被外地公司坑?
去年有23家长葛企业向我吐槽:签约时承诺"百度首页保底5个关键词",结果用第三方工具检测发现,所谓的"优化成功"只是把公司名称做到第一。更离谱的是,某机械厂付了8万元年费,服务方给的竞品分析报告竟是郑州市场的数据——这直接导致推广策略全面错位。
一、筛选公司的三个生死线指标
重点看这三个数据:
- 本地客户存活率:合作超过3年的企业占比低于60%直接淘汰
- 执行团队属地化:80%以上员工需在长葛办公(查社保缴纳记录)
- 案例颗粒度:要求提供带后台数据的《某月推广执行表》
某包装厂老板的教训:轻信"百度认证服务商"头衔,结果发现对方主做医疗行业,对长葛产业链特性一无所知,半年烧了12万仅成交3单。
二、价格陷阱:这些收费模式要警惕
- ❌ 按关键词数量收费(1个词收3000元/月)
- ❌ 承诺"不达标退款"但合同不写具体指标
- ✅ 阶梯式收费:首月基础费≤5000元,按新增有效询盘结算尾款
某食品厂用"保效果付费"模式,首月仅支付3800元,当月获得22个B端客户询盘后才支付1.2万元尾款,这种模式能把风险压到最低。
三、本地公司的隐藏优势(外地做不到)
- 政府资源网:优先获取产业园区定向流量扶持
- 地缘性内容库:自带"长葛机械""长葛蜂胶"等地域流量包
- 线下应急服务:突发舆情24小时现场处理(如315期间)
去年某刀具厂遭遇同行恶意差评,本地服务商2小时内出澄清视频,3天恢复搜索排名,这种响应速度外地公司根本无法实现。
四、必查文件清单:少一份都别签合同
- 《长葛行业搜索词库》(含月搜索量数据)
- 《同规模企业推广费用对照表》
- 《执行团队人员资质证明》
- 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》
重点案例:某建材公司要求查看服务商的《机械行业年度流量趋势图》,发现对方数据来源竟是3年前的报告,果断终止合作避免损失。
五、口碑对比神器:这些平台查真实评价
- 百度地图商户评论区(看带图长评)
- 天眼查司法**记录(重点看合同**)
- 抖音搜索"公司名+吐槽"(挖离职员工爆料)
- 本地行业协会公示名单
某农机厂在抖音发现服务商前员工发的《竞价托管黑幕》视频,揭露用机器人刷点击量的操作,成功避坑。
个人数据:长葛企业三年推广费效比演变
2019年平均获客成本218元,2022年降至89元——但选择本地服务商的企业降幅达57%,而选外地公司的仅降23%。这背后是地缘性数据资产的累积效应,外地公司再大的规模也**不了。
独家见解:别把推广公司当乙方,要当技术合伙人
和某铸造厂老板深聊发现:把年度推广预算的15%用于团队共建(如联合开发数据监测系统),第二年续费率高达91%。那些只会按月交报表的服务商,正在被能提供行业知识图谱的新型团队取代——这才是网络推广服务的终极形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