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踩推广公司的坑?
去年接触过一家宠物食品企业,签约时承诺"月付6800元全包",执行中却冒出文案费、数据监测费等7项附加收费。更离谱的是,服务商用自家后台数据声称"带来10万曝光",实际天猫店铺流量仅增加23个UV。这种情况暴露出挑选推广公司的核心要领:会看收费结构比会砍价更重要。
标准一:敢把收费明细做成体检报告
真正靠谱的公司会主动提供这样的报价单:
- 平台开户费(百度收取300元)
- 物料制作费(视频拍摄500元/条,限3条)
- 代运营服务费(1500元/月,含3次策略调整)
- 第三方工具费(统计系统200元/月)
某母婴品牌通过要求按周结算明细账单,发现服务商虚报了42%的平台服务费。记住这三个细节:
- 平台官方收费应有对应凭证
- 代运营费需注明包含的具体服务项
- 物料类报价必须附带交付标准
今年行业调查显示,提供明细账单的服务商续约率比同行高83%,这个数据值得你画重点。
标准二:效果对赌敢写进合同第4条
碰到这样的条款请立即签合同:
"若三个月内获客成本高于行业均值20%,超出部分由服务方承担"
"实际转化率未达约定值60%,免收当月服务费"
某工业设备厂商的案例很有说服力:
- 签约时约定单客成本≤280元
- 实际执行中超标至326元
- 服务商按约补偿2.3万元
这种敢对赌的公司,往往掌握着降低30%以上获客成本的实操方法。
标准三:数据后台比自家保险柜还透明
鉴别数据真实性的黄金三问:
- 能否开通主账户子权限查看实时消费?
- 是否支持接入第三方统计工具?
- 每周数据报告是否包含无效点击剔除率?
某家居企业发现服务商存在30%的刷量行为,只因他们做了这个动作:同时安装百度统计与Google ****ytics。数据显示,真实咨询量只有服务商报告的1/3,最终追回67%的推广款。
更聪明的企业主会要求查看历史客户后台截图(带时间水印),这个方法淘汰了90%的数据造假公司。
现在告诉你个行业秘密
2024年头部推广公司出现重大转型:
- 按效果付费占比从28%升至45%
- 73%的服务商开始提供免费投放诊断
- 敢公开历史客户联系方式的机构增长3倍
上周刚帮一家茶饮品牌做供应商筛查,发现个有趣现象:要求"先做2000元测试投放再签约"的公司,方案质量比直接签年单的高出2个层级。这印证了我的判断:把推广公司当乙方不如当合作伙伴,敢接测试订单的才是真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