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建材商王总最近收到9家推广公司的方案,报价从2万到18万不等,服务内容却大同小异。这种乱象背后,藏着中小企业选择推广服务时必须警惕的三个深坑。
第一坑:资质包装陷阱
不少推广公司挂着"十年经验""千人团队"的名头,实际可能去年才注册成立。教你三招撕开伪装:
- 查看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包含"信息技术服务"
- 要求提供近半年社保缴纳记录(验证真实团队规模)
- 登录工信部备案系统核查网站备案主体
去年陇南市场监管部门抽查发现,23家宣称"专业推广"的公司中,17家实际是中介转包业务。有个取巧办法:观察公司官网底部备案号,连自己网站都做不好的,肯定做不好你的推广。
第二坑:合同条款陷阱
特别注意这三类问题条款:
- "保证关键词排名"(实际违反搜索引擎规则)
- "服务周期不满一年不退款"(绑定长期合作)
- "素材提供不及时视为自动续约"(责任转嫁条款)
建议带着律师审核合同,重点关注违约责任划分和效果验收标准。某陇南特产商就吃过亏:合同里写着"提升品牌知名度",结果对方发了几篇阅读量不足100的软文就算履约。
第三坑:效果数据陷阱
警惕这些造假手段:
- 用全国流量冒充本地流量(添加IP定位过滤条件)
- 展示虚假咨询截图(要求开放后台权限实时查看)
- 将自然流量计入推广效果(对比推广前后的数据波动)
有个实用验证方法:在签约前要求测试期服务。陇南某酒店要求推广公司先做两周试运营,结果发现承诺的"日均200咨询"实际是机器刷量,成功避开15万元损失。
特别提醒:最近发现新型话术陷阱——"我们和抖音/百度有官方合作"。事实上,正规推广公司不会强调这种关系,因为平台官方严禁代理机构使用此类宣传。真正的合作资质,应该查看《互联网广告发布者资质证明》。
陇南电商协会最新调研显示:选择推广机构时要求查看原始操作后台的企业,合作满意度比只看报告的高出62%。这个数据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敢于透明展示数据的服务商,才值得托付生意命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