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有人花冤枉钱?
去年海盐某服装厂老板李姐,听信“保证百度首页排名”的承诺,签了3万元推广合同。结果对方优化的20个关键词全是“海盐二手服装批发”这类无效词。这个案例揭开了选推广公司的第一个真相:承诺越绝对的,挖的坑越深。
避坑指南一:警惕合同里的“文字游戏”
很多中小企业主不知道,推广合同里藏着三大隐形陷阱:
① 服务期限模糊:有的写着“服务期6个月”,实际生效日从合同签订算,而非推广上线日
② 效果指标缺失:只写“提升曝光量”,不约定具体数值(如日均展现量≥500次)
③ 知识产权归属:推广文案、视频的著作权往往被默认归乙方所有
自测方法:要求查看对方与其他海盐企业的完整合同模板,重点检查第4、7、12条款。
避坑指南二:破解“效果承诺”的障眼法
当听到“保证行业关键词前3名”时,先问三个问题:
- 具体是哪些关键词?(要求书面列出核心词+长尾词)
- 用哪个工具检测排名?(爱站、5118还是第三方平台)
- 达标周期多长?(30天见效还是90天阶梯式提升)
真实案例:海盐某机械厂要求推广公司提供【实时数据后台】查看权限,发现承诺的“日均100咨询量”实际是把机器人点击都算在内。
避坑指南三:看清隐性收费的伪装术
行业内部人员透露,这些费用最容易被二次收费:
- 关键词拓展费(每个词加收50-200元)
- 创意策划附加费(合同金额的8-15%)
- 数据月报制作费(通常隐藏在小字注释里)
应对策略:签约前要求出具《全费用清单》,特别注意带有“其他可能产生的合理费用”字样的条款。
个人观点
最近调研发现,海盐23%的中小企业正在转向“AI智能投放系统”。这类系统能实时追踪每个关键词的投入产出比,自动淘汰低效词。或许明年此时,会看数据仪表盘的企业主,再也不会被推广公司牵着鼻子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