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成都企业总在推广上踩坑?
最近帮一家餐饮店做推广复盘,发现他们每年浪费近10万预算:盲目投信息流、被不透明合同捆绑、用“假数据”服务商... 这背后是行业信息差。今天用实测数据+本地案例,教你避开90%新手都会犯的错。
一、3个必查指标,淘汰不靠谱机构
1. 数据水分检测: 要求提供同城同行业案例的后台转化截图,重点看点击率(CTR≥3%为合格)、获客成本(餐饮≤50元/客)
2. 合同避雷指南: 警惕“保证排名第一”等绝对化条款,优先选择按效果付费的阶梯合同
3. 服务团队验证: 要求核心成员视频会议,确认是否有百度/字节认证资质(成都仅37%机构符合)
二、费用结构拆解:你的钱花对地方了吗?
某教育机构曾花8万做全网推广,实际有效线索仅23条。我们重组预算分配后,成本直降42%:
- 搜索广告占比30%(精准词+长尾词组合)
- 信息流广告占比40%(必须带成都地域定向)
- 私域运营占比30%(企业微信+小程序闭环)
→ 试算工具:成都企业可私信获取《推广ROI计算表》
三、独家服务商红黑榜(2023实测)
红榜推荐:
① XX科技:餐饮行业抖音本地推ROI做到1:7,合同含效果对赌条款
② XX互联:教育行业百度霸屏方案,3个月自然流量提升160%
慎选名单:
× XX传媒:23年6月因刷量被腾讯广告暂停服务
× XX数字:合同藏有“设备调试费”等隐性收费
四、签合同前必问的4句话
“能否在百度统计后台开通子账户?”(防数据造假)
“执行团队是否有3个以上成都成功案例?”(防转包)
“无效点击退款周期是30天还是60天?”(资金安全)
“能否用钉钉审批替代纸质盖章流程?”(流程效率)
最近发现个现象:成都中小机构开始推“AI代运营”,实测某AI工具生成的教育类短视频,完播率比人工低68%。技术虽好,本地化洞察才是核心。下次聊聊:如何用川渝方言梗让推广成本直降4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