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实踩坑案例:三亚某海鲜餐厅支付8万元推广费,后台显示获客2000人,实际到店仅83人,其中61人是本地居民。这个惨痛教训揭示:会问问题比会看数据更重要。本文列举6个生死攸关的提问技巧。
问题一:如何证明推广流量是真实游客?
验证方法:要求服务商演示三组数据
- 游客手机号段归属地分布图(外地占比需>80%)
- 凌晨2-5点点击量占比(正常值<3%)
- WiFi环境下单率(合理区间45%-55%)
避坑案例:某酒店通过核查连店WiFi后的二次推送数据,发现32%流量来自员工手机
问题二:定位精度能达到多少米?
必须追问细节:
- 使用基站定位还是GPS定位?(误差范围相差5倍)
- 是否接入三亚机场的室内定位系统?
- 能否识别游客在免税店的具体楼层?
技术底线:在亚龙湾商圈测试时,需能区分天域酒店和红树林酒店客源
问题三:旺季和淡季策略有何区别?
合格答案应包含:
- 旺季必须配置机场到达口电子围栏
- 淡季需启动离岛客户唤醒系统
- 台风天应有室内场景专属推广方案
失败案例:某旅行社在雨季沿用旺季海滩推广策略,获客成本飙升3倍
问题四:突**况如何应急响应?
要求现场模拟:
- 三亚机场出现大面积延误时
- 某网红景区突然限流
- 海鲜市场休渔期
关键指标:从事件发生到策略调整完成不得超过15分钟
问题五:效果不达标怎么界定责任?
合同必须明确:
- 到店率计算方式(需排除员工和供应商)
- 无效流量的判定标准(如停留<3秒的点击)
-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费用分摊比例
血泪教训:某民宿因未约定"暴雨红色预警"条款,白付2周推广费
问题六:数据资产归谁所有?
必须获取:
- 游客行为标签数据库所有权
- 历史投放策略算法解释权
- 微信服务通知接口管理权
**案例:某商家凭借自主掌握的客户充电习惯数据,次年推广成本降低60%
独家数据披露
监测发现:三亚游客在归还充电宝时的页面停留时长是平时的7倍,此时段推送的到店转化率高达52%。建议重点考察服务商是否开发充电柜屏幕广告位,这是检验其场景化运营能力的试金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