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:明确目标用户的核心搜索意图
用户到底在搜什么?这是选词的首要问题。搜索意图分为三类:
- 导航型(直接找特定网站)
- 信息型(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)
- 交易型(准备购买产品或服务)
用百度指数或5118的“需求图谱”功能,输入主词后查看关联问题。例如“SEO优化”会关联“怎么做”“要多少钱”“工具推荐”,这些长尾词能直接反应用户需求层级。
第二步:解剖竞争对手的流量密码
“他们靠什么词排名?”这个问题必须深挖。通过站长工具或Ahrefs的关键词反查功能:
- 输入竞品网站域名
- 抓取其TOP50排名关键词
- 筛选日均搜索量>100且难度≤40的词
注意避开品牌词,重点关注包含疑问词(怎么/如何/哪家)和地域词(上海/北京)的长尾组合。
第三步:巧用工具挖掘隐形机会
90%的人不知道的免费工具组合:
- 百度下拉框:实时捕捉用户联想词
- 百度相关搜索:定位同义词变体
- 5118的“长尾词裂变”功能:一键生成百级长尾库
测试发现,带价格区间(如SEO优化500元)和场景限定(企业/电商)的关键词,转化率比通用词高3倍。
第四步:用数据筛出高价值词
“搜索量高就一定是好词吗?”错!执行四维评估法:
- 竞争力(用站长工具查域名权重>30的竞品数量)
- 商业价值(是否有广告投放,百度竞价词优先)
- 内容匹配度(你的页面能否覆盖搜索需求)
- 搜索趋势(微信指数看近半年是否稳定上涨)
例如“SEO优化方案”搜索量2000/月,但前10名全是门户站,中小企业应转向“小微企业SEO优化方案”这类蓝海词。
第五步:动态优化词库的底层逻辑
关键词布局不是一锤子买卖。每月用光年日志分析:
- 流量波动词(突然下降的要排查算法打击)
- 零点击词(有展现无点击的需优化标题)
- 长尾延伸词(从已有排名词拓展二级长尾)
实测案例:某教育网站通过监控“SEO优化课程”衍生出“SEO优化实战培训”“SEO职业规划”等新词,3个月自然流量增长217%。
选词的本质是平衡用户需求与竞争壁垒。当80%的人还在抢“SEO优化”这种红海词时,聪明人已经用“地域+场景+解决方案”的组合拳锁定精准流量。记住:能带来转化的词,才是真正的好词。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