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有个开美容院的朋友找我哭诉:花了12万找推广公司,结果来的客户都是问完价就消失的“幽灵流量”。这行水太深,今天教你看透推广公司的底牌。
指标一:敢不敢给你看“素颜数据”
很多公司只展示精修过的案例报告,就像美颜相机里的网红。真正靠谱的公司会主动开放广告后台权限,允许你随时查看实时数据。
→ 要求查看推广账户的消耗明细和用户行为路径
→ 对比第三方监测平台(如热云、AppGrowing)的数据差异
→ 重点核查次日留存率和有效咨询转化率
某母婴品牌曾发现,推广公司报告的50%点击率实际只有7.3%,后台竟用插件自动屏蔽低效时段数据。
指标二:合同里藏着多少“文字游戏”
见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:“效果达标指日均曝光量≥10万次”——这种曝光量,去农村刷墙广告也能做到。必须死磕这三个条款:
- 效果定义:必须包含咨询量、到店率、成交额等实质指标
- 退出机制:连续两周不达标的单方面解约权
- 费用构成:明确区分广告费与服务费比例
避坑窍门:要求添加附加条款——“若因乙方操作失误导致账户被封,损失由乙方全额承担”。
指标三:执行团队是不是“临时工”
某教育机构签约时被告知是“5年经验总监带队”,实际对接的是刚毕业的实习生。教你三招验明正身:
- 突击要求与执行人员视频会议
- 查看投放账户的历史操作记录
- 要求提供团队成员社保缴纳证明
行业黑幕:58%的代运营公司会把项目转包给大学生团队,中间差价高达300%。
指标四:效果保障有没有“双保险”
承诺“保证ROI1:5”的公司,可能通过这3种方式作弊:
① 把自然流量计入推广效果
② 用超低价促销冲销量
③ 限定特定时段计算数据
真正的保障应该包含:
→ 第三方数据平台交叉验证
→ 排除自然流量的隔离测试期
→ 用户LTV(生命周期价值)评估
某餐饮品牌曾掉进陷阱:推广带来的客户80%只使用9.9元优惠券,复购率不足2%。
指标五:技术工具是不是“真智能”
很多公司所谓的“AI智能投放系统”,其实就是基础的数据监测面板。核心要确认两点:
- 能否提供动态出价策略的算法逻辑
- 是否具备跨平台数据打通能力
测试方法:让对方演示如何用系统处理突发舆情,比如行业负面新闻爆发时的应急调整方案。
实测案例:某代运营公司的“智能系统”,在竞品突然降价时,仍按原计划投放广告,导致客户单日亏损8万元。
最后说一个行业秘密:专攻某个细分领域的“小而美”公司,往往比综合服务商靠谱。比如只做口腔医院推广的公司,手里握着牙科患者的精准标签库,这种数据资产是通用型公司永远无法积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