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企业面临订单不足、资金链紧张的困境时,政府该如何破局? 包头用"三在两找"行动给出了创新答案——这个聚焦在产企业、在建项目、在谈项目的服务机制,2024年已累计对接订单127亿元,协调融资89亿元,让企业从"孤军奋战"转变为"组团突围"。
一、机制创新:从"等需求"到"送服务"的转变
"以前是我们追着部门跑,现在是专班围着企业转。" 特变电工包头公司负责人的感慨,揭示了"三在两找"的核心逻辑。该机制通过三大创新实现精准服务:
- 政商恳谈早餐会:市委书记与企业负责人边吃早餐边解难题,三年解决诉求超3000项
- 企业包联制度:为38家在产企业配备"专属管家",2024年培育出7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
- 容缺审批改革:在建项目审批时限压缩45%,帮中航、隆晟等企业解决用工1000余人
为什么企业愿意主动提需求? 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,通过"蒙企通·包i企"平台,企业诉求答复率和满意度均达100%,这种确定***消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。
二、订单破解:供需匹配的"三重密码"
"43KW光伏支架订单直接送到车间!" 聚晟新能源的经历,展现了政府帮企业找订单的硬核操作:
- 精准匹配:建立"企业需求清单+市场资源池",2024年为东方日升对接0.7GW组件订单
- 政策引导:推行"蒙材蒙用"机制,组织200余家企业进入央企采购白名单
- 跨境突围:开通首条国际航线,助力车兔二手车通过TikTok开拓海外市场
如何让订单变"活水"? 市商务局的实践给出答案:组建6个城市服务工作站,参加国际商洽活动17场,为企业搭建全球合作桥梁。
三、资金破冰:金融活水的"滴灌艺术"
"1.03亿贷款到账,生产线终于转起来了!" 中晟科技的经历印证着资金破解的精细化操作。财政局联合7家银行推出两大举措:
- 融资直通车:两批对接融资需求300亿元,实际投放超140亿元
- 信贷创新:开发"设备购置贷""订单质押贷"等产品,制造业贷款增长28%
银行为何敢放手支持? 信用赋能政策功不可没——"信易+投标保证金"机制每年为中小微企业减负1.5亿元,这种双向信任构建起金融良性循环。
四、看得见的成效:数据背后的企业笑容
在青山区,同利家电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实现销售额增长35%;在满都拉口岸,跨境电商贸易额飙升599.8%;在稀土高新区,规上企业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7家。这些变化共同印证:2024年包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.6%的背后,是288个重点项目获得"全周期护航"。
独家观察: 在调研中发现,通过"三在两找"获得订单的企业,83%会在半年内追加投资。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:当政府服务从"锦上添花"转向"雪中送炭",企业回报的不仅是税收和就业,更是用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。这种政企关系的重构,或许才是营商环境优化的终极密码。